蒙自仁寿寺之旅:洞经文化与非遗文学笔会

  • 时间:2024-12-31   分类:  情感记录  来源:本站   作者:袁家友(原创)  阅读数:117

(作者:袁家友)

在红河州的蒙自市东村,有一处宁静而充满文化底蕴的所在——仁寿寺。

5.jpg

2024年10月20日,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,我们蒙自市红地角文学社的文学爱好者一行10余人在社长李忠泰老师的组织、带领下怀着崇敬与期待,踏入了仁寿寺的大门,一场探寻洞经文化之旅,以及一场关于红河州非遗文化的文学笔会即将在这里展开。

2.jpg

走进仁寿寺,一种古朴而祥和的氛围扑面而来。寺庙的建筑庄重而典雅,飞檐斗拱间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洒下斑驳的光影,像是时间的碎片散落在地上。我沿着石板路前行,心中满是对即将邂逅的洞经文化的好奇。

3.jpg

洞经文化,犹如一颗璀璨而神秘的明珠,在仁寿寺这片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我看到那些古老的经卷,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,纸张已经泛黄,却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信仰。经文中的每一个字,仿佛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,组合在一起,奏响着洞经文化的悠扬旋律。听寺中的长者讲述,洞经音乐在演奏时,那婉转的曲调能让人的心灵瞬间沉静下来,仿佛穿越时空,与古人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。乐师们手中的乐器,也像是有了生命一般,二胡的悠扬、古筝的空灵、笛子的清脆,交织在一起,诉说着洞经文化的源远流长。

4.jpg

在仁寿寺的一个静谧角落,我们的红河州非遗文化文学笔会开始了。来自文学社的文学爱好者和蒙自市洞经音乐表演者们齐聚一堂,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。笔会的现场,摆放着各种与红河州非遗文化相关的展品,色彩斑斓的彝族刺绣、精致的哈尼族木雕、古朴的建水紫陶,这些非遗作品就像一本本无言的书籍,向我们展示着红河州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1.jpg

大家开始分享自己与非遗文化的故事。一位作家讲述了他在彝族村落里,看到一位老阿妈一针一线绣出精美图案时的感动。那细密的针脚,绣出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,更是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。另一位年轻的作者则分享了他在体验哈尼族木雕时的经历,一块普通的木头,在木雕艺人的手中,逐渐变成了一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,每一刀都蕴含着哈尼族的文化传承。

 

我静静地坐在一旁,思绪却飘向了远方。我想到了红河州这片土地上,非遗文化就像繁星点点,散布在每一个角落。它们是世世代代红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,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。而我们,作为文学创作者,就像是文化的传播者,用文字的力量,将这些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。

 

笔会的间隙,我又漫步在仁寿寺中。寺庙里的花草树木似乎也受到了洞经文化的熏陶,显得格外宁静而富有诗意。我看到一只蝴蝶停在一朵盛开的花朵上,它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,就像红河州的非遗文化一样,绚丽而独特。

 

随着夕阳渐渐西下,仁寿寺被染成了一片金黄。我们的笔会也接近了尾声。但这一天的经历,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。蒙自仁寿寺的洞经文化,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对红河州非遗文化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。而这场文学笔会,更像是一场文化的盛宴,让我们在交流与分享中,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红河州非遗文化的决心。

 

离开仁寿寺的时候,我回头望去,那座古老的寺庙在夕阳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。我知道,这里的洞经文化和红河州的非遗文化,将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,而我们也将继续用文字去书写它们的传奇。


二维码
长按二维码,手机转发/分享本页给朋友

文章来源于本站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:http://yerbury.com/?qinggan/36.html

相关内容

这个炎热的七月

这个炎热的七月

  • 100 阅读

4 Comments

   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!

评论

X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

服务热线

13988602154

功能和特性

价格和优惠

获取内部资料

微信服务号